过刊目录

  • 全选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曹堂哲;罗海元
    2019, 0(6): 3-1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印发,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拓展为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形成了以部门预算绩效为基础,融合部门业务、财务、资源和资产绩效,实现各类绩效管理主体、对象、过程、信息整合协同的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新形态。笔者借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经验,认为我国推动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协同的优先政策应是:以结果为导向,构建部门整体绩效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以预算为主线,链接部门整体绩效管理闭环;以责任为抓手,理顺部门整体绩效管理的权责;以信息为纽带,促进部门整体绩效信息共享与利用;以制度为保障,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协调一致。
  • 财政税收
    李红霞;刘天琦
    2019, 0(6): 11-19.
    目前,预算绩效改革已成为政府治理深刻变革的突破口,是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实施预算绩效改革已逾十年,但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预算绩效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协同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规范透明且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的绩效管理。因此,将预算绩效管理引入政府治理过程,是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有力举措。随着国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重,如何确保纳税人“每一分钱”都能花出实效?如何将绩效理念深度融入政府治理全过程?如何建立起绩效预算与政府治理协同共容机制?如何完成从“政府管钱袋子”回归到“管好政府钱袋子”的重大转变?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蒋胜杰;傅晓媛;李俊峰
    2019, 0(6): 20-32.
    笔者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及MSVAR模型,将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环境结构性变化考虑在内,以欧洲、北美、亚洲三大区域的CDS指数及相应主要国家的股票指数和宏观经济变量为样本,研究了金融危机下信用环境在经济的波动期和平稳期两状态下的信用违约风险宏观驱动因素及跨区域传染效应,填补了学术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空缺。此外,笔者应用bootstrap仿真实验对MSVAR模型参数进行了检验,并利用状态相依的GIRF简化了模型解释。结论表明:经济的繁荣向好和股市收益率的提高使违约风险趋于降低,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则会使其趋于上升,同时,影响变量呈现状态转移行为,影响行为不只局限于区域内部,在特定经济状态下也会对外部区域产生溢出效应;区域间的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特征是明显存在的,在经济波动期,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冲击效力更大,影响时间更长。面对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染效应,为防范信用违约风险的扩大,我们需要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式和走向,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同时,面对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建立完善开放的信用市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全球化是很必要的。
  • 金融保险
    赵胜民;何玉洁
    2019, 0(6): 33-44.
    笔者基于2008—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探究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并讨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安排。通过实证得出:(1)宏观金融风险会向银行传染,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会导致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主动风险承担上升,但会使经营风险下降;(2)银行经营风险和主动风险承担是宏观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经营风险上升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但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不稳定;(3)系统性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非系统性银行的要高,而非系统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系统性银行的要高。然后笔者又从政策目标安排、风险调控重点和系统重要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进行了分析。
  • 财务会计
  • 财务会计
    李晓慧;蒋亚含
    2019, 0(6): 45-57.
    基于对年报审计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分析,我们考察了政府审计如何作用于供需双方力量,从而影响审计市场,具体体现在审计费用的变化上。文章使用2010—2016年政府审计公告,以被审国有企业及其类似非被审国有企业为样本,发现政府审计不但能够提升被审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还会提高市场中其他类似非被审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且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后者的审计费用提高幅度更大。研究还发现,在政府审计公告后,被审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已经与非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差异。验证了政府审计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即有助于缓解资本市场中国有企业审计供需关系的不平衡,有利于提升审计质量、提升资本市场审计费用的市场化程度,维护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
  • 财务会计
    蒋勇;王晓亮
    2019, 0(6): 58-70.
    随着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理固守职位所衍生的管理者防御问题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审视管理层的防御动机,以2008—2015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管理层防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会计稳健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会计稳健性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会计稳健性削弱了管理层防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加强证券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认识,深化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解,以便于加强公司治理,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程冬;郑文平;俞剑
    2019, 0(6): 71-88.
    油价波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子,但很少有文献考察油价波动影响企业成长表现的微观传导机制。利用1999—2006年国际油价波动和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方法考察了油价波动对企业成长表现的静态影响与动态冲击。研究发现:油价波动对中国整体制造业企业的成长表现(包括生产效率、销售额和从业人员)都有负面影响,而且生产效率在油价剧烈波动期的平均实际下降幅度高达28%至44%。油价波动对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的生产效率分别有短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表明油价波动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筛选效应”。本文还发现,私有制企业比公有制企业更能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去抵御油价波动冲击。当企业内部或外部融资状况改善后,私有制企业因财务状况好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平均比公有制企业高出约23%。
  • 理论经济
    郭晨;张卫东
    2019, 0(6): 89-104.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史丹;白骏骄
    2019, 0(6): 105-118.
    笔者提出了一个基于创新模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当前异质性的互联网式创新带来的影响。我们将25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25个仍未跨越或花较长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分为P (Passed) 组与T (Trapped) 组,并以此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互联网式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服务业超过制造业过快发展可能会造成产业结构早熟,会对经济持续增长带来负向影响;互联网式创新力具有异质性,其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刻作用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各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同影响。笔者认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渐进融合,对于中国经济亦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已经与服务业深度结合、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后劲在于互联网是否能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有效结合,以弥补前期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上的不足,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化。
  • 国际经济
  • 国际经济
    刘玚;李佳耘
    2019, 0(6): 119-128.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跨境资本双向波动愈加频繁。笔者基于2008—2017年我国跨境资本月度波动情况,识别风险点,挖掘出表征流动危机的四大类23个备选指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指数。结果显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指标在预警指数中占比最大,预警能力较强,表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与国内经济运行高度吻合。进一步对预警指数进行有效性检验,其中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样本内预警指数对跨境资本流动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利用2017年实际跨境资本流动数据与预警指数的GARCH模型外推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跨境资本流动预测值与实际走势基本相符,说明预警指数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具有较好的预警效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应当建立逆周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机制,使用适当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