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伟江, 刘冰琪, 李轩
    2025, 0(10): 5-25.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地方官员晋升考核制度对于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以制度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为此,本文首先利用分层动态因子模型量化测度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随后将其引入官员晋升研究,深入阐释了官员晋升考核制度的客观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呈“稳中有进”态势;第二,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官员晋升考核的核心指标;第三,“GDP锦标赛”式的官员晋升制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良性竞争并不会引发“以邻为壑”的现象;第四,尽管“高质量发展竞赛”是一种良性竞争,但也可能招致一些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应当理性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锚定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 财政税收专题:地方财政治理
  • 财政税收专题:地方财政治理
    温来成, 张庆澳
    2025, 0(10): 26-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在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实施地方政府债务一揽子化债方案、开展较大规模隐债置换,以及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进一步深化专项债券制度改革,对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升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2009年试点阶段、2015年正式发行阶段、2017年后进一步规范阶段,系统回顾了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从债券发行速度、发行期限、持有结构、项目还款来源、发行资料和项目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当前专项债券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特殊时期、部门配合和中介机构等层面剖析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修改专项债券基本制度,使之更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较大幅度压缩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增加一般债券发行、建立新的债务风险管控制度,将负债率、债务率管控在合理区间等政策选择。
  • 财政税收专题:地方财政治理
    唐明, 谢石勇
    2025, 0(10): 37-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发〔2022〕20号提出“适时稳步调整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目前省以下税收收入划分呈现出“两大模式、一省一策”基本格局。第一种模式采取税种分成法,第二种模式包括税收总额分成、税收增量分成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额(增量)分成。两种模式运行产生的主要差异为第一种分成模式的省级财政集权程度明显大于第二种模式。该差异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各省份辖区内经济和财政发展均衡程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各省份采取不同分享模式(具体表现为省级不同程度的财力集中度)较为显著的因素。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平均意义上的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辖区内财政经济发展差异越大,省级财力集中程度越高;一省资源禀赋越丰富,资源税在地方税收占比越大,省级财力集中度越高。针对上述差异化分享模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需以国发〔2022〕20号文件为指导,结合各省份差异化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财政收支状况等,从区域均衡、绿色转型、权责匹配、治理效能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改革框架,形成“分类施策、动态调整、激励相容”的现代化省以下税收收入分享机制。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肖强, 魏蕊霞
    2025, 0(10): 57-73.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构建有效的经济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包含金融文本情绪的数据,基于时变参数多层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TVP-MFAVAR)模型构建我国金融状况指数(FCI),进而将其纳入经济在险增长(GaR)研究框架,测度中国GaR,最后构建包含FCI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偏正态模型,辨识其对经济风险的预警信息。研究发现:第一,包含金融文本情绪的FCI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市场时变特征,相较于传统FCI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稳定性。第二,基于金融市场视角测度的GaR,能够有效捕捉重大事件冲击下的经济风险动态演化特征。特别是在极端事件冲击下,金融市场对经济风险的影响显著增强。第三,我国经济增长的概率分布呈现高风险和低风险两个状态,且存在显著的“惯性”特征和“棘轮”效应。随着风险状态由高向低转移,经济增长预期提升,波动区间收窄,下行压力减小。第四,FCI对经济风险的预警能力具有状态依赖特征,在高风险区制下表现出更强的预警效果。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金融市场视角的经济风险测度和预警新范式,为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金融保险
    马宇, 傅文倩
    2025, 0(10): 74-97.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正积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1年135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并分析了银行业竞争度和净息差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银行业竞争度和净息差在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即当地区银行业竞争度提高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强;而随着净息差的降低,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会加强。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对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低资本充足率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受数字化转型影响更显著,而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受数字化转型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银行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 财务会计专题: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行为
  • 财务会计专题: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行为
    张呈, 付强, 李长爱
    2025, 0(10): 98-112.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事务所审计人员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后,事务所向其分配信息技术背景审计师,尤其是来自总所、繁忙度较低的信息技术背景审计师的概率显著增加。当企业进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管理数字化转型以及地区数字环境较差、事务所质量管理较好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信息技术背景审计师分配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向数字化转型企业分配信息技术背景审计师,能够显著提升审计质量、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以及增强“客师”关系稳定性。本文从人力资源配置视角,揭示数字环境下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为事务所应对数字技术冲击、培养数字化审计人才提供决策参考。
  • 财务会计专题: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行为
    刘骞文, 何志婵, 姜莹
    2025, 0(10): 113-128.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融资约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否改善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电子政务县级试点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法考察地方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分析。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融资约束,抑制腐败与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是上述效应背后的作用机制。政府数字化转型对于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通过商业信用等多种途径得到融资,且长期借款占比上升。本文从企业融资约束视角拓展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为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汪雪菲, 颜建晔, 沈琪, 尹训东
    2025, 0(10): 129-143.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生产异质性产品的双寡头垄断企业在连续信息获取情形下获取与披露成本信息的激励问题。基于古诺竞争框架,我们比较了三种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全隐藏制度、完全披露制度和策略性披露制度,并分析了信息获取投资连续变化时的均衡解。研究结果表明,古诺双寡头垄断企业在三种信息披露制度下的信息获取激励排序为:策略性披露制度≥完全披露制度≥完全隐藏制度。此外,当信息获取成本较低时,企业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偏好排序为:策略性披露制度完全披露制度完全隐藏制度。福利分析表明,消费者希望企业投资获取信息但不希望其分享信息,而策略性披露制度则可能在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时出现企业对信息获取过度投资。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刘晓红
    2025, 0(10): 144-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中层理论的相关原理构建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研究中层理论,旨在为探讨解决供应链碳减排中的脱耦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笔者针对当前供应链碳减排活动中出现的脱耦现象,以中层理论的原理为理论基石,在深度解析 “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现象和系统性综述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遵循“自上而下”的中层理论建构路径,运用“情境+机制=结果”的建构范式,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研究中层理论,将中层理论拓展于识别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的特定情境因素、揭示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的特定情境下特定现象的作用机制和完善供应链碳减排脱耦的知识体系等关键问题的学术探讨上。研究结论有助于为识别和治理供应链碳减排脱耦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