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栏: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专栏: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张家楠, 谷成, 韩欣儒
    2025, 0(8): 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成员不断参与到公共决策之中,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能体现在对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及时、有效回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多次提及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历经多次变革,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模式逐步向分税制以及后续的深化改革阶段迈进,每一次变迁均紧密契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旨在优化财政资源分配、激发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实现。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成员”的三元主体回应框架,研究发现:央地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而央地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回应意愿,受以上二者的限制,地方政府的“选择性回应”行为愈发明显。因此,如何科学制定现代财税制度不仅关乎地方政府对属地社会成员民生需求的负责程度与回应性,更关乎能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汲取财政收入等方面的积极性,是实现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及稳步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之义。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王红梅, 束永康, 崔馨予
    2025, 0(8): 18-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债务的大量扩张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我国277个地级市的财政数据和历史数据,系统考察了儒家文化传统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儒家文化传统通过发挥“风险规避效应”和“道德约束效应”,抑制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基于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突驱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替代的关系,“债务抑制效应”在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监管力度较弱的地区更为显著,且该效应主要以地区儒家文化影响为主导,而官员个体儒家文化背景的影响则处于从属地位。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儒家文化传统对政府行为影响的理论认知,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伍燕然, 祁莉莉, 武珊, 江婕
    2025, 0(8): 41-57.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投资者信息互动网络,探讨散户投资者在网络社交金融平台上的互动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在股吧论坛中的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了股价崩盘风险,并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社交互动所引发的情绪效应对股价崩盘的推动作用。此外,社交互动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宏观经济情境下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尤其在熊市、经济下行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期,该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分析师关注能够有效缓解由社交互动引起的股价崩盘风险,而新闻媒体报道则会加剧这一风险。本研究为理解社交媒体时代投资者行为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对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及完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 金融保险
    李志辉, 胡进展, 李梦雨
    2025, 0(8): 58-73.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我国颁布新《证券法》,以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关于新《证券法》实施对股票市场操纵的具体影响尚未得到关注。本文以2015—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新《证券法》实施在抑制股票市场操纵方面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新《证券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公司的股票市场操纵,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证券法》通过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和增加公司涉诉风险抑制了股票市场操纵。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证券法》对股票市场操纵的抑制影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内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复杂度较高和诉讼成本较低的上市公司。本文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在抑制股票市场操纵方面的有效性,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为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 财务会计专题:环境治理与企业行为
  • 财务会计专题:环境治理与企业行为
    王彪华, 唐萱, 唐凯桃, 陈贞伶
    2025, 0(8): 7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审计是环境规制的重要方式,其能够通过影响政策实施、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式,对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文章以2011—2022年间中国28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审计在制造业集聚程度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审计在推动地方制造业集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环境审计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创新影响地区制造业集聚。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审计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效果,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激烈、环境规制强度较高,虚拟集聚程度较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中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环境审计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示,环境审计不仅在本地区内显著促进了制造业集聚,还对邻近地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些发现为政府优化环境审计策略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 财务会计专题:环境治理与企业行为
    刘兴华, 李文圳, 文杰
    2025, 0(8): 92-107.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是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是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约束和内部治理视角,选取2012—2022年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探讨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够有效遏制企业“漂绿”行为;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内控质量来抑制“漂绿”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实地调研的深度及券商、基金等机构的调研有助于抑制企业“漂绿”行为,随着公众关注和政府监管力度增强,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绿色治理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对于非国有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及由短视管理层主导的企业,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绿色治理效应更加显著。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罗清天, 朱宗元
    2025, 0(8): 108-125.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各主体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演化稳定策略,探究绿色低碳发展的演化博弈路径,本文将消费者纳入博弈模型,建立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四方主体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多方复杂博弈的过程,政府积极引导经济绿色转型、金融机构提供绿色服务、企业从事绿色生产、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最优模式;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激励和对绿色企业的补贴与政府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意愿呈倒U形关系,过高的绿色补贴与政策激励带来的财政压力会降低政府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意愿;提高污染企业的融资成本会阻碍金融机构与污染企业的合作交流,从而抑制二者绿色转型的意愿;政府发放的污染补贴并不能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相反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不仅能激发政府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意愿,而且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绿色转型也有积极帮助。这些新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的实证结论,有助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燕汝佳, 郑晓亚, 金鹤, 王磊
    2025, 0(8): 126-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防控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的特定险种,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在2020年前后的西方银行危机中再次引发业界与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以分析硅谷银行倒闭成因、系统性梳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现行监管规则中关于无到期日存款沉淀期限相关要求、解读核心概念等研究工作为基础,构建多个沉淀期限及沉淀率模型并进行多模态比较,以2015至2025年中国商业银行月度数据为样本,选取代表性模型实证研究了无到期日存款沉淀率及沉淀期限。研究表明,无到期日存款稳定性较强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无到期日存款稳定性较中小银行更强;相同监管规则约束条件下,选取不同建模方法对沉淀期限及利率风险指标计量结果将带来显著差异。结合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建议国际监管规则进一步强化对数据与模型的标准化要求,确保被监管对象计量结果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商业银行应严格比照监管政策打牢风险识别与计量基础的同时,坚守稳健经营底线,持续关注无到期日存款变化带来的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约束,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 国际经济
  • 国际经济
    李瑞琴, 冯锐, 陈丽莉, 苗壮
    2025, 0(8): 142-160.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互联网对企业进口产品多元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效应,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进口产品多元化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在发展初期,企业信息获取便捷性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进口产品多元化水平;随着互联网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信息获取将变得更加充分,可以更易精准识别和定位到最适合的进口品,反而可能减少其进口产品多元化程度;但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则始终有助于促进企业进口产品多元化水平。运用2011—2016年中国Wind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实证研究发现:鉴于样本期处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初级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进口产品的种类数并提升企业进口产品的离散度,这一作用在非外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高技术企业中更显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效应和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