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王立胜, 朱鹏华
    2023, 0(6): 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全面加强对县城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快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过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应树立“城乡等值”理念,着力破解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和治理效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推进的实践方向,夯实产城融合、智慧发展的实践基础,坚守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实践要求,突出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的实践特色。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温来成, 徐磊
    2023, 0(6): 1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政府债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讨地方政府债务的时空分布是否均衡、时空经济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不仅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也切合我国当下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的政策背景与发展方向。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实际出发,建立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增量和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经济效应,并根据举债冲击的时空传导效应,讨论地方政府债务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时空分布和举债冲击在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基础设施存量和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之间的时空传导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未能实现彼此协同促进、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改革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分配制度、支持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关注区域债务风险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 财政税收
    唐盟
    2023, 0(6): 2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地市财政转移支付数据,系统性考察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分析指出,专项转移支付占GDP之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下降0.747个百分点,政府转移支付规模扩大显著阻碍了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并且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进一步得出,一方面,转移支付显著提高了资本要素的回报率,因此使得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更偏向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转移支付也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展当地消费服务业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影响。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杨鹏, 刘汉
    2023, 0(6): 42-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股市走势和波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海峡两岸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内地(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股市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采用DCC-MIDAS模型全面分析了低频货币政策对高频中国内地(大陆)与港台股市波动及相关性的非对称性影响,克服了传统同频数据模型无法处理月度货币政策与日度股市数据所带来的频次不匹配和信息损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变化对于中国内地(大陆)与港台股市不同成分的波动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和异质性。在短期波动中,货币政策在香港和台湾股市存在非对称性;在长期波动中,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单一货币政策均会增大股市波动,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同时考虑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抑制内地(大陆)股市的长期波动。股市间长期相关性的结果表明,无论扩张性还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都将抑制中国内地(大陆)与港台股市间长期相关性。
  • 金融保险
    杨再贵, 秦少鹏
    2023, 0(6): 5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度收支平衡目标下,建立了“盯紧”平衡制度赡养率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在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各取3档形成的9种情景下,考察“男女同时”和“先女后男”两种延迟退休方案下2021—2050年退休年龄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发现:建立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可以使退休年龄随基金支付压力动态调整,实现基金年度收支平衡,其中“男女同时”延迟退休能更早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预测期末男性平衡退休年龄过高;在现行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水平下,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最高会达到72岁多,应通过提高征缴率、合理设定替代率来降低平衡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显示,提高城镇就业比率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对降低平衡退休年龄的作用大于总和生育率。若养老金替代率设为50%、征缴率能提高到75%,则“先女后男”每年提高6个月退休年龄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为66岁零3个月。本研究可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财务与会计
  • 财务与会计
    李沁洋, 陈航, 刘向强
    2023, 0(6): 67-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1年的数据,探究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对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并购重组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之后商誉减值的概率更高,且商誉减值金额更大。此外,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对商誉减值的负面影响在收购方为非国有企业,以及管理层过度自信时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业绩补偿承诺通过推高并购溢价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商誉减值;在并购业绩补偿承诺未达标和业绩补偿承诺到期后的第一年,商誉减值的可能性更高,减值金额也更大;其次,并购业绩补偿承诺水平越高,也更容易引发商誉减值。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与并购业绩补偿承诺经济后果相关的文献,而且从制度层面拓展了商誉减值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为监管部门优化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制度及防范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 财务与会计
    王建新, 杨智
    2023, 0(6): 80-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誉泡沫及其减值风险已成为当前机构投资者调研活动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本文基于2013—201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商誉泡沫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够有效抑制企业商誉泡沫;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水平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来抑制商誉泡沫。进一步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商誉泡沫的抑制作用会随着调研深度的增加而提高;持股型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商誉泡沫的抑制作用更强;参与实地调研的机构类型会对企业商誉泡沫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实地调研活动积极参与企业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为监管部门防范化解商誉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相里静, 严成樑
    2023, 0(6): 90-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对于制定老龄化政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基于研发(R&D)创新增长的跨期迭代模型(OLG),将代际人力资本作为内生传导机制,引入混合养老保险体系刻画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总量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创新增长效应和中间产品增长效应三条机制影响经济增长。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两种制度产生的总量人力资本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延迟退休使得经济增长率下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经济增长率上升。鉴于此,本文还考察了两种制度同时实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发现老龄化社会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应关注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间的联动关系,两种政策配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常利民
    2023, 0(6): 104-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因导致企业业绩波动、会计稳健性和双重代理成本而降低企业业绩预告质量。笔者基于投资替代理论,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运用Logit回归方法和OLS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对其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证实: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因导致企业业绩波动加剧、会计稳健性降低、双重代理成本增加而降低了业绩预告质量;进一步检验企业业绩预告信息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结果证实:被强制披露业绩预告信息企业中,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对业绩预告精确度和准确度的降低,显著高于自愿披露业绩预告信息企业。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与其业绩预告质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影响其业绩预告质量的机制,从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拓展了投资替代理论在企业金融化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有关企业金融化和企业业绩预告方面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企业科学投资决策以及实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工商管理
    王毅, 王立明, 刘钾, 周馨茹
    2023, 0(6): 121-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脸作为相貌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简历筛选和面试等诸多环节,对于印象形成和特质推断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人职匹配的关键信息来源。笔者基于社会感知理论、个性推断理论和职业匹配理论,构建了应聘者面部特征通过个性推断影响职业匹配效应的概念模型,整合主观评价与物理测量两种方式对应聘者的面部特征进行抽取,并通过一系列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印证了对应聘者面部特征的社会感知直接影响其职业匹配的效应机理,证明了应聘者具体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脸部轮廓等)与职业类别(律师和销售员)间的匹配关系,揭示了基于面部特征对应聘者的个性推断在此过程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招聘理论和人才特质理论等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在现实中可以为招聘者和应聘者双方树立正确的相貌观和实现提升人职匹配效应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