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马蔡琛;赵青
    2018, 0(8): 3-13.
    预算绩效管理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过程中,必须解决绩效可比性问题,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的斟酌取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在各国实践中,预算绩效评价方法选择和权重设计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存在将评价方法和赋权方法混淆的问题,主观性较强也是指标赋权中的难点所在。借鉴国际预算绩效评价的经验,笔者提出需要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选择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与赋权方法结合来构建全方位绩效管理体系,并通过制度及客观依据,倒逼指标赋权由主观向客观转变。
  • 财政税收
    徐凤辉
    2018, 0(8): 14-24.
    伴随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商业保险快速发展,我国居民风险防范需求逐年上升。笔者通过期望效用分析框架,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同时引入消费者保险需求模型,系统分析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关系。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将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以上人均支出加总值,以及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加总值,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或社会保障水平)的代理变量,检验其与商业保险的替代效应,为商业保险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实证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促进了商业保险发展,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效应不明显;而人口老龄化提高了我国商业保险需求,少儿抚养比却起到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建议现阶段我国在制定社保体系(财政支出)相关政策时,需重视其对商业保险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许寅硕;刘倩
    2018, 0(8): 25-36.
    气候适应资金的来源、性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适应资金机制安排一直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性挑战。在全球适应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多边气候基金分散发展,多重风险阻碍私人部门投资,适应资金的测量、报告和核证(MRV)面临多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更为公平和有效地使用已到位的适应资金,并撬动更多投资是适应资金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需要整合现有的公共适应资金、优化多边气候基金渠道和协作机制、持续创新适应资金工具、统一适应资金数据基础。对于中国而言,未来还需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支持最不发达和脆弱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探索具有示范效应的资金解决方案。
  • 金融保险
    郭娜;葛传凯;祁帆
    2018, 0(8): 37-48.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要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将面临极大的考验,因此建立区域金融安全识别体系、动态把握区域金融安全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分区域构建了我国区域金融安全指数,并基于MSVAR模型识别出了不同时期我国区域金融安全所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我国金融安全程度处于较低水平,2009—2015年我国金融安全程度基本处于中等水平,2016年以来金融安全程度较高。从区域金融安全程度来看,东部地区金融安全指数波动趋势与全国较为相似,中西部地区总体波动较为平稳。笔者的研究结论对于识别我国区域金融安全状态,促进金融体系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 财务会计
  • 财务会计
    宋迪;戴璐;杨超
    2018, 0(8): 49-61.
    基于我国股权激励政策背景,本文以2006—2015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股权激励合约中业绩目标设置对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合约主要采用的业绩目标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并且当目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较于前三年行业均值的中位数时,有助于激励公司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即提升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通过的数量。同时,相较于限制性股票,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业绩目标设置与公司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更显著。最终,本文基于最优契约理论,为股权激励与公司创新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 财务会计
    刘娥平;关静怡
    2018, 0(8): 62-75.
    近年来,越来越多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进行并购重组,但已有研究将定增与并购相互割裂,对这种特殊资本运作模式中的价格偏离讨论不足,也未能揭示负面的市场绩效是否在定增并购预案公告日后就有所表现。本文基于股票错误定价的视角,以中国A股2012—2016年实施了定增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股价高估对定增并购价格偏离的影响以及公告后市场绩效的变化。研究发现,定增并购前股价高估使得定增折价和并购溢价都变得更高,且在并购对价为股份时这一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股价高估与公告后的市场绩效负相关,股价越被高估,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表现更差。研究结果拓展了股价高估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深入理解定增并购中的价格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刘一楠;宋晓玲
    2018, 0(8): 76-86.
    笔者建立一个内嵌金融加速器与企业异质性的DSGE分析框架,刻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企业债务杠杆的结构性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机制与结构性去杠杆的对策。研究发现:(1)杠杆失衡产生的微观机制在于信贷错配,由于预算软约束与政府隐性担保,国有企业具有投资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对杠杆不敏感的双重非敏感性,在面临负向冲击时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信贷支持,从而累积了高杠杆。(2)杠杆失衡将扭曲经济结构,使资源流入以房地产与地方平台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部门,造成实体产业空心化,民营部门活力降低,从而降低产出水平与经济效率。(3)货币政策受到信贷错配与杠杆失衡的掣肘,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经济结构扭曲,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法解决国企的高杠杆问题,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与产出的负向影响反而更大。因此,去杠杆不能付诸于一刀切的紧缩政策,需要结构性去杠杆,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理论经济
    杨照东;任义科
    2018, 0(8): 87-9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政府如何改善政策环境以推动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政府某类具体政策的研究,针对整体体制环境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体制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笔者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体制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设;之后利用2010—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区域体制环境指数,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现阶段体制环境指数越高,R&D投入的创新效率越低;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是,公共权力集中对区域创新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而经济权利的集中对创新效率亦没有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于政府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姜能鹏;贺培;陈金至
    2018, 0(8): 99-112.
    笔者以中国历年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创新代理变量,利用匹配的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多种实证方法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技术创新效应,以及要素市场扭曲对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OFDI显著促进了本国技术创新,且突出体现在原创性研究领域。基于要素市场扭曲的研究视角,笔者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岭回归法对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进行测度的结果显示:中国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价格存在高估情况,两个要素市场亦存在扭曲现象,尽管扭曲程度不同,但均抑制了OFDI技术创新的产出和质量效应。在采用系统GMM方法解决了工具变量过度识别以及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笔者建议:营造公平的融资环境,减少偏向性政策导致的资本要素错配以及效率损失,引导企业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投入;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对OFDI推动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进一步深入探究要素市场扭曲抑制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应是今后相关研究拓展的方向。
  • 公共经济
  • 公共经济
    马万里;刘胡皓
    2018, 0(8): 113-120.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中国目前以土地扩张为代表的空间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地非协调问题的产生与作为新型城镇化推动者的地方政府的行为紧密关联。首先,在纵向维度政府间关系下,为创造政绩而获得晋升、为获取财政收入以减轻财政压力,使“晋升锦标赛”与“财政锦标赛”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以土地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空间城镇化的“动力源”。其次,从横向维度看,企业、城市户籍居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形成了基于利益关系的并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利益铁三角和超级利益铁三角,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空间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梗阻。最后,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耦合背景下,理性的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商品化的交易空间,在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同时亦衍生出以土地为主的融资模式,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向外建设”而不是“向上建设”的非均衡化路径,人地非协调城镇化的问题被进一步强化了。
  • 公共经济
    赵景华;张吉福;李永亮
    2018, 0(8): 121-128.
    中央文化企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我国文化企业从2003年开始进行转制改革,转企改制后中央文化企业的制度效率得到了提升,但在全面深入推进中央文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运行的主体、制度和环境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基于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公司治理机制的主体要素、制度要素、环境要素入手,考察出版传媒类中央文化企业现状,全面分析改制后公司治理机制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而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动力要素的建议,以期能进一步释放中央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