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栏:新质生产力
  • 专栏:新质生产力
    王华, 谭鑫语
    2025, 0(4): 5-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数智化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是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及有志企业能够协同发力强化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促进作用,即获得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较多的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与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管理层具有战略眼光与CEO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企业更能运用算力基础设施促进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行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尤为显著。本文有助于理解算力基础设施投入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为地方政府筑算促新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专题讨论: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 专题讨论: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章秀, 周尧婷, 李岳山
    2025, 0(4): 24-40.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本文基于TENET方法,通过引入非线性连通性函数,探究了在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网络特征及其风险贡献。研究发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尾部风险网络展示出明显的动态关联性和网络中心性特征。在极端事件期间,国有大型银行的网络关联强度更为突出,并在风险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吸收能力则逐渐增强。本文的启示在于,在我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尾部风险网络的时变特征,藉此加强对危机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和认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专题讨论: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谢绵陛, 赵莹莹
    2025, 0(4): 41-60.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消费、高储蓄”现象,本文使用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深入探讨家庭金融脆弱性与购房行为如何共同作用于家庭消费。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金融脆弱性指数对其消费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购房行为在其中表现出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我国家庭消费普遍存在的“黏性”特征能够削弱购房行为对家庭消费的负向调节效应。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在金融脆弱性、购房行为及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金融脆弱性家庭的购房行为通过减轻资产型信贷约束,缓解了消费的下滑趋势;相反,通过加剧脆弱型信贷约束,推动消费进一步缩减。此外,在不同社保支出极化水平和城乡差异下,家庭金融脆弱性及其购房行为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为有效促进家庭消费,缓解经济发展中的“低消费”现象,应高度重视提升家庭财务健康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房奴效应”给家庭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
  • 财务会计专题: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
  • 财务会计专题: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
    曹丰, 程家鸣, 张雪燕
    2025, 0(4): 61-77.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审计意见购买作为破坏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信息操纵行为备受学术界和监管层关注。本文以2007年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董事会断裂带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断裂带显著增加了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这一效应在管理层购买动机更强、董事会正式层级较高且非正式层级较低、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较弱、管理层在董事会中占比较高以及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尽管董事会断裂带未显著削弱董事会的咨询功能,却显著降低了其监督效率,导致管理层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使得公司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但这一行为并未显著提高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获得概率,间接验证了审计意见购买的存在及其动机。本文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审计意见购买影响因素的理论认知,还为理解董事会构成对公司治理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 财务会计专题: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
    郭紫明, 陈昭宇, 胡韬, 王木之
    2025, 0(4): 78-91.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我国A股集团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上市公司异地子公司是否开通高铁的视角,研究了子公司地理分散对集团审计质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子公司地理分散程度的提高会导致集团审计质量的降低,而异地子公司所在地高铁的开通,特别是重要的异地子公司所在地高铁的开通能够显著提高集团审计质量。通过横截面分析,本文发现异地子公司比例越高,异地子公司所在地开通高铁对操纵应计的影响越大。同时,当管理层业绩预告误差较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母公司和异地子公司之间的平均距离较远时,子公司所在地开通高铁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增量效应,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质量。本文的研究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文献,同时也丰富了高铁开通以及集团审计相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肖鹏, 穆沛雨
    2025, 0(4): 92-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下行、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获取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拓展了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方财政潜在的风险。笔者以2011—2021年地市级数据为样本,探究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能够从人口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这一影响在区位和人口因素上也呈现异质性。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出让土地应当综合考虑居民生活、人口政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使土地出让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实现获得财政收入和推动城市发展一举两得的政策效果。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杨源源, 贾鹏飞, 王建君
    2025, 0(4): 11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三期动态理论模型和面板分析模型以探究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对经营绩效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有利于促进经营绩效提升,但会产生过度风险承担。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影子业务资产扩张有助于促进经营绩效提升,并推高风险承担水平,且这两种影响均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影子业务资产扩张对商业银行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城市商业银行非线性效应的拐点值最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居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最小。本文认为须辩证认识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业务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监管部门应探索建立宏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体系,引导影子银行业务合规可持续演进,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应遵循分类和差异化监管原则,须重点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监测以及合规监管。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徐宁, 丁一兵
    2025, 0(4): 129-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长的走势愈发模糊和难以判断。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时变混频动态因子模型,实时测算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采用C-D生产函数对其进行要素分解。结果发现: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系统性下移是由劳动投入减少、资本深化减缓和技术进步衰退共同造成的,该经济表象具有复杂性,其中既有可修复因素亦有不可修复因素。而从影响强度来看,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主导诱因是全要素生产率衰退,它是由短期内的“技术-资本错位”引发的阶段性现象,可以通过适度的政策引导予以修正。因此,未来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而且要关注技术与资本的匹配关系,真正做到资本与技术的融合,从而助力中国经济重返中高速良性增长模式。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郑玉, 史丹
    2025, 0(4): 144-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交易成本和投资效益影响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为在一定资源、条件和环境下实现目标能力和结果的绩效。笔者在依据经济学生产理论关于生产过程和要素配置理论构建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绩效机制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有效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交易成本和投资效益两个基本中介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受制于其他相关要素发生方向和程度变化的运行方式。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绩效正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绩效的影响通过交易成本和投资效益完成,又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劳动密集程度等因素的调节。本研究遵循企业通过组合要素和创新技术实现产出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原理,实证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绩效的机制,拓展了经济学生产理论的运用边界,丰富了有关企业投资和成本管理方面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企业以加快数字化转型改善企业绩效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