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栏: “十五五” 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专栏: “十五五” 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于爱芝, 寇明珠, 种聪
    2025, 0(11): 5-20.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国家层面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党政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的组织创新,是推动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前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常态化的制度安排,将在乡村全面振兴中长期发挥作用,厘清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1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大样本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驻村第一书记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书记制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机制分析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资源整合壮大集体经济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引导农户参与非农务工和非农创业等经济活动,促进农户增收。进一步分析发现,驻村第一书记有效落实了“精准扶贫”对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政策要求。本文研究对下阶段更好发挥第一书记制度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财政税收专题: 可持续发展
  • 财政税收专题: 可持续发展
    李姗姗, 章青慈, 李桂君
    2025, 0(11): 2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在平衡城市规划需求和财政可持续性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城市规划和政府支出行为在国家治理、经济建设和政策制定中紧密相关,但实践中却存在脱节问题。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财政不断承压的背景下,本文以城市功能为“锚点”链接起城市规划和政府支出,系统性考察二者的行为特征与匹配关系。研究发现:第一,进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职能加快向服务型转变,城市规划取向和政府支出导向需要同步调整,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品质提升和差异化发展。第二,中长期城市规划和以年度为周期的政府支出核算之间的衔接性不足,需要建立中长期政府支出与规划目标的动态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周期内的政府支出跨期协同性。第三,城市规划中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具有战略协同性,但政府支出的配置存在差异,需要建立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导向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考核机制,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统一。研究为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财政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对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提高规划与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财政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财政税收专题: 可持续发展
    梁凤波, 付敏杰, 管智超
    2025, 0(11): 36-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缩小政府预算偏离是增强预算能力和国家能力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2010—2022年272个地级市的数据,研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预算收支偏离的影响效应和多重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预算收支偏离均存在正向扩张效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保持不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欠发达地区和高财政透明度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预算收支偏离的扩张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分别通过土地出让和民生支出偏向对预算收入偏离和预算支出偏离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当前我国需进一步优化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机制,加快税收法定实施,推进预算法治建设,加快打造授权型政府,改革现有政绩评价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塑政府激励,建立多目标相容激励评价机制。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涂艳, 金官豪
    2025, 0(11): 56-73.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金融舆情是折射银行风险状况与放大风险传染效应的重要渠道,对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甄别、预警及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东方财富股吧金融舆情数据,构建银行间社交关系网络,并将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中观银行体系指标、微观银行经营指标与金融舆情情绪指标嵌入银行间社交关系网络,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模型的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及稳健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在基于银行间社交关系网络的图神经网络预警模型中,加入金融舆情情绪指标能够显著提高预警精度。第二,相较于XGBoost等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图神经网络模型的预警效果更优。第三,改变银行间社交关系网络的窗口大小对预警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且当窗口大小为2时,GraphSAGE模型在所有模型中的预警效果最佳。本研究有助于监管部门科学开展银行业金融风险治理工作,为精准甄别潜在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新思路及可操作性的新工具。
  • 财务与会计
  • 财务与会计
    张娆, 张雅婷
    2025, 0(11): 7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资产成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基于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系统考察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分析师乐观偏差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可以显著提高分析师乐观偏差。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能够通过提高分析师乐观情绪和提振个股投资者情绪促进分析师乐观偏差。异质性分析显示,当公司信息环境较好和明星分析师跟踪程度较高时,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分析师乐观偏差的正向影响会受到抑制,而随着媒体关注度和网络舆论关注度提高,数据资产信息披露的光环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加剧分析师的非理性乐观预测行为。此外,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分析师乐观偏差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行业和成熟期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
  • 财务与会计
    赵晶, 张绍华, 许元镫
    2025, 0(11): 9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产业化应用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抓手。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果,并运用ARDL-ECM模型进一步研究作用渠道及其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总体上能够有效抑制股价崩盘风险;对于不同产权属性、地理区域和管理层架构的企业,其影响效果呈现结构性差异,其中非国有企业、东部企业和非两职合一企业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从周期特征看,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对股价崩盘风险具有先扬后抑的作用效果,短期内提升股票流动性进而增加了股价崩盘风险,但长周期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逐步降低,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本研究能够为企业优化发展战略、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及监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梁力军, 张梦婉, 戴佟昕
    2025, 0(11): 107-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机构的经营表现,是组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偏好的直接体现,而不同决策行为的选择,又是金融机构内多方博弈和利益冲突平衡的结果。本文试图突破现有经典博弈论研究的完全理性假设,将组织决策者视作有限理性博弈方,将演化博弈论应用于对金融机构决策行为的分析上,并运用MATLAB软件通过数值仿真和求解模型构建,来演绎金融机构治理层(委托人)和高管层(代理人)两类组织决策群体间的决策策略选择、决策过程演化轨迹。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治理层和高管层的决策策略选择会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动态平衡;(2)当金融机构的决策审计机制越有效和组织情境越完善时,会增加高管层选择不当行为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不当决策发生的概率;(3)金融机构治理层决策质量的提升,可有效降低高管层因不当决策而获得的额外利益,同时增加高管层的违规成本,会相应降低不当决策发生的概率。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地监管和规避决策不当引发的行为风险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王毅, 范卿峻悦, 曾遨宇
    2025, 0(11): 124-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营销领域对数据的研究正在逐渐地从传统的单模态数据向信息更加丰富的多模态数据过渡,回顾和展望市场营销研究经历的多模态数据形塑过程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基于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2005—2025),运用CiteSpace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工具,从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维度,对筛选自核心期刊的407篇相关研究样本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度解构,呈现出多模态数据对市场营销研究的形塑:研究主题的演进主轴为“静态内容呈现”—“动态互动参与”—“长期价值转化”;理论基础展现由市场营销学扩展到信息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研究方法趋向以人工智能计算为主导,辅之定性阐释的多元化格局;基于样本文献研究构建的多模态数据形塑市场营销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系统揭示多模态信息影响力的完整作用机制;涵盖理论深化、方法创新、应用拓展等一系列拓展预景均可宏观勾勒。研究结论为该领域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整合性的认知框架与前瞻性指引。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
    吴义东, 秦磊, 陈杰, 桂宏红
    2025, 0(11): 143-160.
    PDF全文 ( ) 增强出版   可视化   收藏
    住房资产价值波动如何影响居民主观福祉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缺乏将房地产政策不确定性纳入住房价值波动的主观福祉效应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以及房地产政策不确定性(REPU)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住房财富增值具有显著的主观福祉提升作用,但房地产政策不确定性对其产生了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即对居民住房财富“心理账户”产生了得而患失的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房地产政策不确定性对中老年、较低学历、中低收入、非多套房拥有者等群体的住房增值福祉效应的负向调节效应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显示,住房增值与贬值对居民主观福祉的边际影响存在非对称性,住房贬值对居民主观福祉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效应,且住房贬值对居民主观福祉的负向影响受房地产政策不确定性的削弱性调节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研究为增进房地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促进房地产政策精准施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