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部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DOI
图表检索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新闻动态
党建活动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财政税收
金融保险
财务会计
理论经济
工商管理
全选
|
财政税收
Select
财政税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全过程” 绩效评价探究
姜爱华;杨琼
2020, 0(3): 3-9.
可视化
收藏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下,继续推进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硬化预算与责任约束以及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之一。自1996年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开创至今,经过各地的不断实践与发展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全过程”绩效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评价程序、内容、方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仍需改进。笔者将PDCA循环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基本逻辑出发,构建购买与评价闭环管理链条,实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升公众满意度,推动形成更加完整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全过程绩效评价循环系统,持续提升绩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Select
财政税收
地方政府隐性举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
马万里;张敏
2020, 0(3): 10-18.
可视化
收藏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其中隐性债务才是“房间里的大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是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借道”融资平台、土地抵押、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途径实现隐性债务扩张,在金融、财政、政治主体间的传导形成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此外,笔者的分析揭示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源于“财根”“地根”“银根”的“三根纠缠”,本质上是地方官员主导下政治-财政-金融“动态关联”下的利益扩张,因此,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基于“财政-金融-政治”的三维视角着手,确保财政金融政治改革的动态联动,为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思路。
金融保险
Select
金融保险
空间外溢性和区域差异化视角下银行金融科技的影响因素——基于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数据的研究
姜世超;刘畅;胡永宏;马敬元
2020, 0(3): 19-32.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手段在银行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如何识别金融科技发展的内外部决定因素?对于不同地域而言,影响金融科技发展的因素是否有别?地域间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成因是什么?笔者以在国内县域服务网点最为普及的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对象,采用县域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企业竞争等外部因素和高学历员工占比、员工共产党员占比、传统金融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政府投入和员工老龄化程度对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相邻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居民家庭受教育程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外溢性;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信息化程度和互联网企业竞争是造成不同地区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共性因素。
Select
金融保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赵保国;盖念
2020, 0(3): 33-43.
可视化
收藏
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兴起,影响着国内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面对消费升级驱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趋势,研究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对国内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费支出和居民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运用2007—2017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居民收入、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费支出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对居民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更高;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利于扩大居民的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从而优化国内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增长。
财务会计
Select
财务会计
战略类型、 股权结构与创新驱动型并购
佟岩;冉敏;王茜
2020, 0(3): 44-52.
可视化
收藏
已有文献对以创新为动因的并购主要分析了并购后的绩效和整合,较少涉及影响因素分析。笔者以获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团队等为目的的创新驱动型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战略类型和股权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笔者选择2011—2016年期间的2 869个并购交易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相比采取防御型战略的公司,采取探索型战略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创新驱动型并购;这一影响在股权集中程度高的公司比在股权集中程度低的公司强,在非国有企业比在国有企业强,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比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强。
Select
财务会计
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具有挤出效应吗?——基于中国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唐福杰;陈玥;江轩宇
2020, 0(3): 53-6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供给侧改革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以2003—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僵尸企业比例越高的省份,当地非僵尸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越低,表明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2)当非僵尸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时,僵尸企业的创新挤出效应更为明显,表明僵尸企业占用有限的经济资源是其抑制其他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3)上述创新挤出效应在政府干预动机更强的省份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僵尸企业经济后果及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于深入认识僵尸企业危害和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启示。
理论经济
Select
理论经济
消费者惰性市场中企业进入阻止的策略性行为研究
应珊珊;徐幸
2020, 0(3): 70-77.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者在不同品牌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传统的理论分析基于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假设,即在纳入转换成本后,以不同品牌产品带来的净效用的大小作为选择依据。但在实际生活中,受购买环境、购买习惯、搜索成本的影响,消费者面临多种选择时往往存在惰性心理,在产品选择上表现为更倾向于重复购买,而不是与新品牌产品进行比较后理性选择购买,这赋予了在位企业额外的市场势力。已有的相关文献多集中于研究企业的策略对消费者惰性的影响,惰性消费者对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尚且空白。本文基于消费者惰性这一非理性行为,在动态博弈的框架下,分析随着惰性消费者比例变化,在位企业如何采取策略性行为。研究表明,随着惰性消费者比例的增加,在位企业更有激励通过限制性定价进行进入阻止。此外,惰性消费者比例越大,市场出现进入封锁的概率越小。
Select
理论经济
产出波动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动态——经验事实与理论解释
李亮亮
2020, 0(3): 78-100.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考察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的波动性、相关性及两者间的协同共动性特征,探讨了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在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下的时变脉冲响应,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KDSGE)模型寻求经验事实的理论解释,理论模型的动态分析很好地匹配了经验证据。据此我们发现: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间的协同共动性特征在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转变。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迅速下降是金融危机后产出和就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两者联合动态结构性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经济结构转变和系统性经济政策的实施减缓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模型中名义粘性的设定对冲击的扩散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的名义粘性对产出和就业波动的影响不同。
工商管理
Select
工商管理
轻资产运营与企业价值: 竞争力的角色
周泽将;邹冰清;李鼎
2020, 0(3): 101-117.
可视化
收藏
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企业日益普遍,但关于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尚无定论。基于此,笔者以2009—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轻资产运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轻资产运营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说明轻资产运营促进了价值提升;轻资产运营增强了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即竞争力在轻资产运营影响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区分情境因素后发现,轻资产运营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在制造业中和产品竞争程度高的情形下更加显著;进一步地,轻资产运营主要通过作用于竞争力中的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以影响企业价值。据此,笔者认为企业可依据自身运营情况和所处商业环境,适度引入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增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价值。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轻资产运营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增量经验证据,丰富了轻资产运营的相关理论文献,同时也对中国情境下企业轻资产转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Select
工商管理
企业积累金融化与产业结构:理论与证据
胡晓
2020, 0(3): 118-128.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积累金融化具有存量资源再配置和增量资源效应,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笔者构建三部门小国开放经济结构模型考察了企业积累金融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积累金融化通过改变要素资源在金融业部门与非金融业部门之间、在不同的要素相对密集程度产业部门之间、在可贸易与不可贸易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以及企业积累金融化的资本形成效应和虚拟化效应,影响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和金融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以及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之间的比例结构。本研究及结论深化了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能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空心化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应对中美结构性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