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新闻动态
党建活动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15
财政税收
金融保险
财务会计
理论经济
工商管理
区域经济
全选
|
财政税收
Select
财政税收
零基预算:从方法到理念演进的要件分析
李成威;杜崇珊
2020, 0(10): 3-9.
可视化
收藏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等国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开展零基预算实践,但由于预算编制程序复杂、工作量及技术难度大、预算监督力度不足等原因,国内外对零基预算的探索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他们都将零基预算作为一种预算方法而非预算理念加以运用。这种做法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在现实中必然碰壁。而如果将零基预算作为一种预算理念,则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8金融危机后OECD国家带有零基预算性质的支出审查得以迅速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零基预算从方法到理念的演进过程中,其繁琐的编制程序被舍弃,但其理念和核心策略却通过支出审查、绩效预算、以风险为导向、聚焦关键部门、实施程序控制的方式融入预算环节,从而实现了既定预算目标。我国应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实施以支出审查为核心的措施,并在实践中推动相关预算改革,以促进财政支出结构的全面优化。
Select
财政税收
中国城市财政压力现状与风险识别——基于新口径的测算
秦士坤
2020, 0(10): 10-25.
可视化
收藏
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已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当前对财政压力的测算尚缺乏足够的现实支撑。本文基于对地方政府债务、PPP财政支出责任、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数据整理,提出了新的测算口径,对2014至2019年我国337座地级以上城市的财政压力进行了度量,并使用KMV模型对违约风险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券兑付与PPP的财政支出责任是当下我国城市财政压力的主要来源,忽视PPP所带来的隐性负担将显著低估城市财政压力水平。此外,基于空间相关性分析,本文通过GetisOrd Gi*统计量进一步对财政压力的热点与冷点城市进行了识别,发现城市财政压力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并已形成持续性风险高发区域。上述研究为完善我国城市财政压力测度方式、精准识别风险高发区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金融保险
Select
金融保险
信息透明度、银行挤兑与风险传染#br#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王丽珍;张简荻;陈华
2020, 0(10): 26-35.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银行挤兑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一银行内部客户的取款行为,或者两个相同规模银行的挤兑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基于DD模型设计不同信息透明度下存在两个不同规模银行主体的经济学实验,研究银行保险制度背景下银行挤兑风险从大银行传染至小银行以及从小银行传染至大银行的潜在原因和传染路径。研究表明:当信息透明度较高时,大银行客户倾向于关注银行基本面信息,以银行流动性水平作为取款动机的决策依据,而小银行客户的取款行为则主要取决于与银行其他存款人的内部协调;当信息透明度不足时,银行存款人易受外界信息干扰而出现恐慌挤兑行为,无论大小银行是否存在关联,挤兑风险由小银行传染至大银行的可能性较低,但由大银行传染至小银行的可能性很高;当信息透明度极低时,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很可能受到损害。本研究为银行“羊群效应”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化解提供了理论借鉴。
Select
金融保险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预警研究
李辰颖
2020, 0(10): 36-53.
可视化
收藏
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而银行是金融系统非常重要的子系统,识别银行系统性风险因素、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从宏观经济和银行系统两方面建立评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方差阈值法对指标进行初步筛选,接着提出了基于孤立森林的指标筛选法进一步筛选出与银行系统性风险高度相关的4个指标。其次,为了识别银行系统性风险,提出了包含孤立森林法、基于角度的离群点检测法和局部异常因子法的多种异常检测算法相结合的银行系统性风险识别模型,并选取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数据进行风险识别。从识别结果来看,所构建的风险识别模型基本准确识别出了历史风险时点,与历史事件切合度高,结果具有可解释性。最后,采用DeepAR方法分别预测入选的4个指标,并将预测结果输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识别模型,以此构建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模型,预警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
财务会计
Select
财务会计
CEO与CFO的薪酬契约安排、权力配置对会计错报的影响研究——基于CEO、CFO制衡的视角
马晨;李晨溪;敬舒贻
2020, 0(10): 54-6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检验了CEO、CFO薪酬契约安排对会计错报的作用机制,并考虑这种影响是否会受到CEO与CFO权力差异的调节,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CEO与CFO薪酬契约安排差异均会正向影响公司会计错报;第二,二者之间的薪酬契约安排差异对公司发生会计错报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三,薪酬契约安排差异对会计错报的正向影响会受到CEO与CFO权力差异的负向调节,CEO权力越大于CFO时,CEO越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实现机会主义行为,而不仅仅限于会计操纵。在这种情形下,CEO与CFO薪酬契约安排差异对会计错报的正向影响作用反而会被弱化。此外,本文在进一步分析中还发现,随着CEO与CFO薪酬契约安排差异的增加,不但公司发生会计差错的概率会提升,在发生的差错中,更加可能是由舞弊而不是人为疏忽引起的。
Select
财务会计
委托方女性CFO更认可“保守”的评估结论吗?
赵毅;张双鹏
2020, 0(10): 70-87.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大力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理论创新和专业创新的背景,本文深入考察委托方CFO性别差异对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结论(增值率)的价值判断影响。研究发现,委托方女性CFO所认可的被评估资产增值率显著低于男性CFO,其资产增值率平均比男性CFO至少低62%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委托方CFO性别差异对国有企业的被评估资产价值增值率的降低效应低于非国有企业,在相对低声誉的资产评估机构样本中委托方CFO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专业判断的性别效应能够发挥得更加明显;并且,委托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CFO性别差异影响被评估资产价值增值率的稳定且重要的路径;另外,研究还表明,与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不同,CFO是委托方资产评估业务活动的真正执行者,会直接参与到具体的评估实践过程中。本文的研究不仅从资产评估视角拓展了CFO性别差异下的经济行为研究,还为评估机构探索影响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完善现有的评估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理论经济
Select
理论经济
财政分权与政府承诺力:基于信息传递的视角
尹训东;胡思平
2020, 0(10): 88-101.
可视化
收藏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权责划分,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决策权交由地方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加了解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真实信息,因此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能更有效地制定财政支出计划并进行资源配置。本文采用委托代理的方法来分析财政分权是如何使得中央政府有效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我们首先基于信息传递的视角来构建不同财政体制下的单期理论模型,包括中央政府集权、廉价磋商和财政分权。在单期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两期模型下的最优财政支出决策权的下放问题。两期模型的复杂之处在于我们考虑中央政府在不同承诺能力下的最优机制,即中央政府有完全的承诺能力、有限的承诺能力和没有任何承诺能力的情况,并重点探讨在有限承诺能力下中央政府的最优机制设计问题。
工商管理
Select
工商管理
内部控制影响长期并购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董事持股的异质性情境
曾江洪;曾琪姗;黄向荣
2020, 0(10): 102-114.
可视化
收藏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并购绩效有积极影响,但内部控制影响并购绩效的中介路径与适用情境还有待深入研究。笔者以我国A股市场2009—2017年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OLS模型,实证考察内部控制能否对高管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发挥治理效应以及这一效应能否正向影响长期并购绩效。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检验董事持股对内部控制与长期并购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在内部控制与长期并购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董事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对长期并购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在并购完成的次年依然存在,并能继续改善长期并购绩效的表现;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长期股票投资收益存在正向影响。本研究及其结论丰富了企业治理效应理论方面的现有文献,也能为上市公司改善长期并购绩效表现提供参考。
区域经济
Select
区域经济
污染就近转移的驱动力:环境规制抑或经济动机?
钟娟;魏彦杰
2020, 0(10): 115-128.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中国城市数据作为样本,借鉴地理重心的测度方法,探讨省域内污染就近转移的动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污染源企业正朝着省域内环境规制以及经济水平更高的地区聚集,中国省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污染就近转移,反而更多表现出转移粘性。进一步的探讨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阻滞污染源企业迁移的力量大于推动其迁移的力量;产业集聚因素阻滞污染转移的作用非常强烈,这是造成中心城市难以摆脱污染困扰的主因;而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因素却表现出推动和阻滞污染转移的双向作用,其促进污染减排的效力并未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因此,未来的环境治理工作应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据城市类型安排好污染减排的层次性;同时,有必要通过加强环境规制的政策协调与配套、推动“规制+升级”的深层次去污模式,充分释放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促进污染减排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