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0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1993-09-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课题组
    1993, 0(09): 0-0.
    要缓解财政困难,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是其关键。在前一段时期内,人们都把发展经济的希望放在发达地区,资金、物资、信息全向发达地区倾斜,而忽略了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和开发。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误解。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目前众多贫困县很多是受政策、布局、交通、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以及多年来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致使本地区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能够帮助这些地区振兴经济,逐步提高财政收入的自给率,贫困县的帽子不难摘掉。
  • 论文
    郑家驹
    1993, 0(09): 0-0.
    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农业投资体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试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地位,及其运作方式进行探讨。
  • 论文
    刁仁德
    1993, 0(09): 0-0.
    本文论述了恢复G ATT席位对我国股份制发展的影响。
  • 论文
    王迅
    1993, 0(09): 0-0.
    我国要建立和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与此相适应,财政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和重要的调控手段,也必须转换职能,深化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许多国家的历史实践看,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却大大地加强了。对此,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世界性财政的发展趋势和财政现状,探讨了我国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 论文
    刘心乐;于天义
    1993, 0(09): 0-0.
    货币推动力论,是对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客观经济力量的探讨和认定,旨在把握货币推动力作用规律,从而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以稳定我国经济增长。
  • 论文
    丁先觉;张秋萍
    1993, 0(09):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二,市场经济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财政政策改革的具体措施。
  • 论文
    农业银行盐城市分行课题组
    1993, 0(09):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一,正确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二,当前经济运行的对策思路。
  • 论文
    刘井明
    1993, 0(09): 0-0.
    本文论述了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和具体工作的七个方面。
  • 论文
    谢宏华;邹修清
    1993, 0(09): 0-0.
    近年来,金融行为扭曲作为一种普遍和日趋严重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现实金融生活乃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亟待全方位规范、矫正和治理。
  • 论文
    蔺翠牌
    1993, 0(09):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一,在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二,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法制若干问题与措施。
  • 论文
    赵林如
    1993, 0(09):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内容:一,界定产权、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二,界定产权不同于改革产权或产权改革;三,确立企业法人所有权是界定产权关系的一个重要内涵;四,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和结构导向控制要紧密结合起来;五,目前国有资产强化管理的方式要有利于企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 论文
    孙双锐
    1993, 0(09): 0-0.
    自去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空前规模的、愈演愈热的社会集资热,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对目前社会集资热的状况、形成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发表以下看法。
  • 论文
    董承章;丁邦石
    1993, 0(09): 0-0.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内容:一,农业总产值模型;二,农业总产值与所需资金模型;三,农业资金需求量预测。
  • 论文
    徐湘瑜
    1993, 0(09): 0-0.
    投资是经济的推动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投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企业投资作为投资的基础和主要部分,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企业的投资主体会碰到对投资的认识和操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是培养企业投资主体应认真研究的。
  • 论文
    王玉玫
    1993, 0(09): 0-0.
    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企业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手段,使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广结善缘,创造“人和”的环境,以保证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