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7年, 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87-04-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光第
    1987, 0(04): 0-0.
    为了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搞活企业,几年来,我们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了以税代利体制(即利改税),同时也试行了多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现在全国大中型企业正在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人认为这是对利改税的否定,也有人反对赢利企业实行包干,认为这种做法是企业得大头,国家得小头,是不妥当的。对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作者都不同意,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 论文
    何德旭;王福珍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条件;二,改革财政体制,减轻企业税负,为增强企业活力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三,改革金融体制,开拓资金市场,为搞活企业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 论文
    赵秀英
    1987, 0(04): 0-0.
    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搞活企业就是要使国民经济的各个细胞充满活力,有自我更新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增强企业活力的两个方面:内部治理和外部条件。
  • 论文
    徐湘瑜
    1987, 0(04): 0-0.
    债券的发行为我国资金市场的建立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这种横向资金融通对于推进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其特殊的作用。发行债券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本文讨论了债券集资和债券发行的问题。
  • 论文
    赵荣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点:一,专业银行应当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二,对专业银行现在是否实现企业经营与利润问题的不同理解;三,专业银行以利润为主,应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四,在银行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人民银行应采取过渡手段。
  • 论文
    白伊宏
    1987, 0(04): 0-0.
    我国一直实行苏联式预算平衡法,而苏联式预算平衡法的制度基础是我们一直实行的苏联式的单式预算编制法。这种预算平衡法和预算编制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需要加以改革。
  • 论文
    姜维壮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财政分配在财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研究财政分配问题的指导原理和对几个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 论文
    龙志美
    1987, 0(04): 0-0.
    只有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目前在我国的城乡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
  • 论文
    罗彤
    1987, 0(04): 0-0.
    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的萌芽、产生、发展和存在,决定着财政活动的萌芽、产生、发展和存在。因为国家本身不从事生产,为满足国家执行其各种职能的物质需要,国家就要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总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就是财政分配,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我们认为,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有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实体才是决定财政产生、存在的因素。财政起源间题上的“共同需要论”自提出以来,尚未得到充分的展开。我们认为,对“共同需要论”作充分的展开,并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新的财政学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财政理论和现实间题,活跃学术气氛,是非常有益的。本文拟对共同体、共同需要以及与财政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 论文
    周策群
    1987, 0(04): 0-0.
    货币与商品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现代商品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何种内在联系和规律可循?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摆在现代货币信用学和金融经济学面前不容回避的、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宏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 论文
    陈昭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资金市场与供求矛盾的解决;二,资金市场与要素的配置;三,必要性与严峻性的冲突。
  • 论文
    刘锡良
    1987, 0(04): 0-0.
    长期以来,在探讨财政银行关系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存在着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财政不平衡,由银行信贷来弥补,而信贷不平衡,则由财政来弥补”。信贷失衡,财政能否弥补?其弥补作用究竟有多大?笔者想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 论文
    张玉
    1987, 0(04): 0-0.
    美国的零基预算法(Zero-Base Budgeting )(下面简称为ZBB)是70年代以来,世界上在计划与预算管理方面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最新技术之一。有关ZBB内容简介可见《美国的零基预算法》一文(刊登在《北京财会》1987年第1期)。目前,国内尚无人对ZBB在我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过论证。在此,我想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 论文
    谢显弟;周小林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点:一,财政平衡周期必须与客观经济条件相一致;二,实行财政收支周期平衡的好处;三,关于平衡周期内的赤字问题。
  • 论文
    邱泰如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四个原则:一,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国欢职能和财政资金的特点;二,必须适应经济体祠改冲的奥求;三,必须适应把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引导到宏观经济目标上来的要求;四,必须适应固定资产形成的特点。
  • 论文
    祁永彪
    1987, 0(04): 0-0.
    在全国工业普查中,采用了“物化一一净产值”工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适用于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工资制度的分配职能,实现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合理分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资制度刺激生产的职能,是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本文试图在这一新的模式下建立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从而代替原有的“成本一一利润”的核算体系。
  • 论文
    侯本领
    1987, 0(04): 0-0.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所有制,选择哪一个模式,都面临着怎样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同时,需要有一个“旁观者”或称“第三者”加以验证。这就是社会经济中的公证协调机制,它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微妙的协调作用。本文对此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 论文
    王雍君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五个差异:一,调节范围的差异;二,调节重点的差异;三,构成要素的差异;四,时滞的差异;五,作用方式的差异。
  • 论文
    李天民;孟焰
    1987, 0(04): 0-0.
    本文主要讲了成本习性和贡献毛益的相关内容。
  • 论文
    许慧君
    1987, 0(04): 0-0.
    中国近代曾先后发生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三次通货膨胀。前两次发生在银行兑换券条件下,故百姓虽受通货膨胀之苦,但尚能忍受。第三次则不然。自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法币改革,实行不兑现纸币政策后,由于抗战和内战的沉重负担,法币口趋膨胀,乃至不可收拾。之后又发行了金圆券、银元券,但很快也陷入了绝境。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及其后果。
  • 论文
    罗永志
    1987, 0(04): 0-0.
    苏联在部分企业中实行自绰资金制度三年有余,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肯定了这一做法。并要求在国民经济管理中推广。自筹资金是经济核算制的更高阶段,比自负盈亏前进了一步。它扩大了企业理财、用财的自主权,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企业和财政机关的关系。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首先保证国家预算的收入。由于采取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定额,促进了企业行为的长期化。研究苏联在企业实行自筹资金制度的经验.对增强我国企业活力.改善经营机制,扩大企业内部积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