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

崔新健, 欧阳慧敏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 2022, Vol. 0 ›› Issue (2) : 102-115.

PDF(1514 KB)
PDF(1514 KB)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 2022, Vol. 0 ›› Issue (2) : 102-115.
工商管理

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

  • 崔新健, 欧阳慧敏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Based on Evolution,Content and Context

  • CUI Xin-jian, OUYANG Hui-min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研究展示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是学者理应书写的里程碑。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期刊(1979—2021年)文献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定量分析工具,程序化系统性编码分析16 478个文献样本。经演化、内容、情境三个维度史海钩沉展现: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演化历经内向管理、内向经营、外向经营和外向管理类型切换,对应起步、快速成长、成熟和完善四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需求而演化发展;跨学科融合的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雏形可见;研究聚焦于中国企业实践痼疾,以知识应用破解问题为主;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情境要素带有学科特点,情境要素的探索与明确有助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国际话语范围。基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学术界要继续立足企业实践,加强国际企业管理一般规律的探理。

Abstrac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is a milestone that scholars should writ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ata of CNKI (1979-2021),using grounded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s such as CiteSpace,NVivo,and systematically coding and analyzing 16 478 literature samples.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volution,content,and context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the switch of internal management,internal operation,external operation and external management,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stages of initiation,rapid growth,maturity and perfec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has evolved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ese compan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actice.The embryonic form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fus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can be seen.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focuses on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The context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hav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explor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text elements can help enhance the academic value of research and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we believe that the academia should continue to base itself on business practices an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general law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关键词

国际企业管理 / 演化 / 情境 / 文献研究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 Evolution / Context / Literature study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崔新健, 欧阳慧敏. 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 0(2): 102-115
CUI Xin-jian, OUYANG Hui-min.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Based on Evolution,Content and Context[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2, 0(2): 102-115
中图分类号: F276.7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2021-09-3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际外汇管理局.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7-20.
[3] 财富中文网.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EB/OL].(2021-08-02)[2021-12-23].https://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21-08/02/content_394571.htm.
[4] 周轩,章小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的贡献、创新及愿景评价——基于《南开管理评论》刊文/投稿的文献计量与专业聚焦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8(6):4-11.
[5] 何佳讯,葛佳烨,张凡.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21(9):36-67.
[6] 崔新健.FDI微观理论:OL模型[J].管理世界,2001(3):147-153.
[7] 陈佳贵,王钦.跨国公司并购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3(4):30-36.
[8] 崔新健,欧阳慧敏.中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展、差距和策略[J].经济学动态,2020(5):28-40.
[9] 崔新健,章东明.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3):109-120.
[10] 高振,江若尘.跨国公司国际市场建立模式研究综述:1980~2013[J].经济管理,2014(7):176-187.
[11] Dunning J H.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1.
[12] 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等著.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3] 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16):386-405.
[14] 刘源张.关于管理科学的几点思考[J].决策借鉴,1995(5):2-5.
[15] Norder K A,Sullivan D P,Emich K J,et al.Reanchoring the Ontolog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1,35(2):314-323.
[16] 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现状、趋势和发展思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16.
[17] Lee T W.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8]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19] Woods M,Paulus T,Atkins D,et al.Advan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 (QDAS)? Reviewing Potential Versus Practice in Published Studies Using ATLAS.ti and NVivo,1994-2013[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4(5):597-617.
[20] 潘虹,唐莉.质性数据分析工具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以Nvivo为例[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1):51-62.
[21] 郭瑞,王梅,马韶君.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归因分析——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8(9):86-91.
[22] 孟利艳.青年网络混合型抗争的运作逻辑——一项基于NVivo11.0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4):65-73.
[23] 范培华,高丽,侯明君.扎根理论在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中的运用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7(9):1274-1282.
[24] 崔新健,欧阳慧敏.第十五章国际企业管理[M]//黄群慧.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542-543.
[25] Shen Z,Puig F,Paul J.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Research: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17,31(5):429-456.
[26]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合订本[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
[27] 胡雅萍,刘千里,何菊香.决策失误防范中的情报介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vivo 11的质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9(11):80-87.
[28] 杜亚灵,孙娜.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构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201-208.
[29] 沈玖玖,王志远,戴家武,等.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数据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9(4):175-180.
[30] 毛蕴诗,汪建成.在华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与经营策略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2):117-125.
[31] 李自杰,李毅,刘畅.制度环境与合资企业战略突变:基于788家中小中外合资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84-93.
[32] 杜红,王重鸣.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J].心理科学,2001(4):415-417.
[33] 卢新德.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与我国产业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30-35.
[34] 李卓,刘杨,陈永清.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针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2006(11):11-22.
[35] 叶广宇,姚化伟,乔金晶.资源、成长性与中国跨国公司海外非市场战略[J].管理学报,2011(3):380-387.
[36] 张竹,谢绚丽,武常岐,等.本土化还是一体化: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网络嵌入的多阶段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16(1):16-29.
[37] 田志龙,熊琪,蒋倩,等.跨国公司中中国员工面临的跨文化沟通挑战与应对策略[J].管理学报,2013(7):1000-1015.
[38] 崔新健,张天桥.推进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前行的障碍——基于在华中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比较[J].社会科学,2008(10):56-65.
[39] 王文超.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2):46-48.
[40] 王菲.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3):185-188.
[41] 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7-81.
[42] 邓培林,武振业,赵淑玲.中国跨国公司并购发展分析与对策[J].财经科学,2003(S1):333-335.
[43] 张建红,周朝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障碍研究——以海外收购为例[J].经济研究,2010(6):80-91.
[44] 张一,柳春,魏昀妍,等.制度距离如何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来自工业企业的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19(8):67-83.
[45] 侯德有.合资企业组织结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1985(11):77.
[46] 李梅.企业战略联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53-54.
[47] 王睿智,许晖,张海军.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J].管理学报,2016(1):18-28.
[48] 顾磊.产品内贸易、市场结构与福利效应:跨国公司海外扩张模式的解读[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04-114.
[49] 罗正英.论三资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J].经济科学,1999(1):59-66.
[50] 杨忠.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股权控制方式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5):136-144.
[51] 张远,李丹,井润田.中国大陆地区合资企业股权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9(4):506-512.
[52] 韩忠雪,朱荣林.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与债务融资成本[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1):12-16.
[53] 张磊.国际税收影响跨国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理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35-41.
[54] 朱勤.基于权衡模型的跨国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03(S1):399-401.
[55] 谢蓉莉.对外直接投资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及控制问题[J].经济论坛,2004(13):43-44.
[56] 刘烨,宫靖雯,于涛,等.民营跨国企业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经营区域市场多元化的调节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290-299.
[57] 林功实,饶美蛟.对深圳合资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J].经济管理,1987(3):51-53.
[58] 汪浩,朱国玮.管理控制权与学习效率——三星一科宁合资企业案例分析[J].经济管理,2005(10):76-84.
[59] 邢彦玲.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自主权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J].当代亚太,2006(11):22-25.
[60] 李自杰,李毅,曾巍,等.管理控制与合资企业绩效:信任与沟通的调节作用[J].经济科学,2010(5):92-101.
[61] 徐磊,倪大榕.信息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组织变革与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0(11):11-15.
[62] 关涛,薛求知.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2(6):877-885.
[63] 赵福厚.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中自治权的确定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5):106-111.
[64] 张晓燕.跨国公司子公司自主性活动研究——从有限理性角度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2(1):26-31.
[65] 陈福添.跨国公司子公司定位研究——从科层范式到网络范式的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6(1):64-71.
[66] 莫启欧.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营企业会计制度有何不同[J].财会通讯,1985(11):71-72.
[67] 王顺林.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动机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1(4):71-73.
[68] 陈屹.中国外资企业转让定价影响因素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7):91-99.
[69] 黄炳艺,林嘉伟,王艳艳.资本弱化税制与外资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20(4):38-54.
[70] 王海军.外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化管理评价之我见[J].中国总会计师,2011(3):94-95.
[71] 刘海云.我国跨国企业的财务战略[J].国际经贸研究(天津外贸学院学报),1994(2):36-37.
[72] 潘向东,廖进中.论我国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0(10):48-51.
[73] 杨遐.我国跨国企业实施转移定价策略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46-49.
[74] 黄朴.浅议企业海外经营政治风险管理——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看海外经营政治风险规避[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7-29.
[75] 李培林.中日企业职工劳动意识的比较研究———对北京三家不同产权企业的调查[J].管理世界,1997(1):197-203.
[76] 胡建新,莫希·巴奈.中国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的领导风格及异化:比较与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2(6):9-13.
[77] 臧振春,吴国蔚.国际企业人才甄选方法的研究[J].管理科学,2004(6):87-91.
[78] 林肇宏,张锐.中国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实践研究——基于深圳5家高科技企业的案例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2):97-104.
[79] 王端旭,张小林.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环境分析和模式选择[J].经济管理,2003(4):55-59.
[80] 赵曙明,高素英,耿春杰.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在华跨国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1):28-35.
[81] 邱立成,成泽宇.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1999(5):9-13.
[82] 周燕华,崔新健.员工社会网络对外派适应的影响及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基于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5):71-75.
[83] 梁西章.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策略与在华营销活动研究[J].商业研究,2007(3):129-133.
[84] 薛求知,夏科家.跨国公司在华营销渠道策略的新理念[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31-35.
[85] 贾建忠,邵希娟.跨国公司对中方品牌的“饥饿”策略及其危害[J].经济管理,2006(13):15-17.
[86] 阎志军,尤宏兵.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品牌策略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9):27-31.
[87] 甘碧群,阎俊.谈跨国公司的全球品牌战略[J].财贸研究,2002(4):54-57.
[88] 吴晓云,李海廷,张峰.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差异研究——基于行业的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56-62.
[89] 杨金凤.“先出售、后生产”,拓展跨国经营——中美知名企业“走出去”的营销策略与理念创新[J].国际贸易问题,2001(2):38-42.
[90] 范秀成,张彤宇.论跨国公司的联合品牌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2-6.
[91] 刘刚,李峰.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演变驱动力及实现路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6):99-107.
[92] 邹昭晞.跨国公司生产采购基地的转移与北京市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3(2):22-27.
[93] 潘峰华,王缉慈.从“被动嵌入”到供应链园区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新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0(3):95-102.
[94] 徐宏玲,马长海,李双海.跨国企业本地化与非市场策略——兼论中国供应链本质[J].中国工业经济,2010(3):86-96.
[95] 闫云凤.中国内资和外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与演进路径研究——基于行业数据的测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8.
[96] 胡颖.跨国公司生产分布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0):47-50.
[97] 鄂立彬.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3(5):29-32.
[98] 王雷.全球价值链框架下跨国公司的“纵向控制”策略及突破路径研究——以晋江鞋业集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5):62-66.
[99] 王霄宁.基于物流供应链的跨国公司模块化经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7):78-81.
[100] 李兴厚,张红.跨国公司竞争新战略──供应链管理[J].商业研究,2000(4):37-39.
[101] 胡曙虹,杜德斌,肖刚,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本土创新机构知识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J].软科学,2015(10):10-15.
[102] 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3):33-42.
[103] 张莹,陈国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131-133.
[104] 杜兰英,周静.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2(7):53-57.
[105] 崔新健,宫亮亮.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择高校R&D合作伙伴的影响因素[J].中国软科学,2008(1):34-40.
[106] 周伟.我国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来源[J].科学学研究,2006(2):216-221.
[107] 熊波,陈柳.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及其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3):1-5.
[108] 王清晓,杨忠.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一个情境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81-86.
[109] 杜丽虹,吴先明.吸收能力、制度环境与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基于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研[J].科学学研究,2013(4):596-604.
[110] Weber M.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4.
[111] Child J.Theorizing about Organization Cross-nationality[M]//Cheng J L,Peterson R B.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Greenwich,CT:JAI Press,2000.
[112] 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J].管理世界,2018(10):86-94.
[113] 徐淑英,刘忠明.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4] 栾甫贵.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5-9.
[115] 范爱军,王建.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J].国际贸易问题,2004(1):81-85.
[116] 庞淑芬,王文静,黄静涵.“一带一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风险解析[J].国际税收,2017(1):56-61.
[117] 陈菲琼.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浙江省两家合资企业的案例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1999(6):34-36.
[118] 何枫,冯宗宪,陈荣.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9):93-96.
[119] 江小涓.“引进来”:跨国公司的投资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求是,2002(10):46-48.
[120] 高臣,马成志.“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9):14-18.
[121] 刘璞,井润田.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研究[J].管理学报,2006(1):113-116.
[122] 潘毅.全球化工厂体制与"道德理念重构"——跨国公司生产守则与中国劳动关系[J].开放时代,2005(2):108-125.
[123] 崔新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J].经济管理,2001(20):65-71.
[124] 薛求知,高广阔.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上海部分跨国公司为例[J].管理世界,2004(6):106-112.
[125] 王葆青.跨国公司对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理论前沿,2002(17):13-15.
[126] 邓路,高连水.FDI强度与自主创新效率——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20-24.
[127] 王勇,杜德斌.自主创新战略下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J].国际经济合作,2007(1):22-27.
[128] 周春应.跨国公司R&D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07-109.
[129] 沈春苗,郑江淮.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得发达国家“核心技术”了吗?——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9(1):111-127.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管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VXL11)。
PDF(1514 KB)

9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