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5年, 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85-03-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左春台
    1985, 0(03): 0-0.
    本文论证了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平衡放在宏观控制的首位。本文讨论了以下几点:一,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二,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是辨证的同一;三,为什么要把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平衡放在宏观控制的首位;四,财政平衡、信贷平衡、货币发行,是宏观控制的三个重要关口;五,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和制度问题。
  • 论文
    戴根有
    1985, 0(03): 0-0.
    积极发挥银行在宏观上管住,微观上管好管活两个方面的作用,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中央银行从金融信贷方面加强宏观控制,更显得十分重要。
  • 论文
    王士璐
    1985, 0(03): 0-0.
    一国货币总量根据什么增长?增长多少合适?其数量界线是什么?中央银行成立之后,能否驾驭货币量,能否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局面,关键在于能否摸清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变化的规律。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论文
    卢克群
    1985, 0(03): 0-0.
    我国货币流通的战略重点和调节手段是什么?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这里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 论文
    陈昭
    1985, 0(03): 0-0.
    在我国,中央银行对信用和货币流通进行宏观控制,实际上拥有两大政策工具。一个是对专业银行的放款,另一个是存款准备制度。其中,对专业银行的放款会直接导致信用和货币流通的倍数扩张,而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则可以平衡货币流量与目标值的偏差。从理论上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控制和调节功效,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这两个工具,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能力。
  • 论文
    陈灵
    1985, 0(03): 0-0.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与能源、材料被喻为“社会进步的三大支柱”。银行要通过各项业务活动,对国民经济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掌握和运用经济信息这个“无形的财富”至关重要。我国银行的经济信息工作已初具规模,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图运用经济控制论的观点就建立银行经济信息系统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 论文
    蒋世绩
    1985, 0(03): 0-0.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生产、流通、消费诸领域的资金持有和需求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客观上就必然存在调剂余缺的要求,其原型就是民间借贷,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无组织的信用调剂。
  • 论文
    董庆铮
    1985, 0(03): 0-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学习《决定》,对利改税的重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论文
    郭亚洪
    1985, 0(03): 0-0.
    深刻认识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理论研究与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已有不少同志做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其中贾克诚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84年第昭期上的《关于价格与税收的几个间题》一文给予我们不少启示。但是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难以苟同,就此拟文商榷。
  • 论文
    刘汉屏
    1985, 0(03): 0-0.
    “四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要运用好国家预算内资金以外,还必须充分运用好预算外资金。我国1934年预算外资金已超过千亿元,这方面的潜力很大。我们应当研究预算外资金的分布和流向、性质与范围,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指导性计划,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
  • 论文
    姚梅炎
    1985, 0(03): 0-0.
    《会计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结我国三十五年来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法律。《会计法》的颁布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在实行法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论文
    孙昌湘
    1985, 0(03): 0-0.
    废品是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代表经济效益的一个消极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应该重视和改进废品指标(包括废品率、返修率等)的核算。为此,本文拟由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开始,谈一些改进设想。
  • 论文
    翟欣;何小培
    1985, 0(03): 0-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除本分成制”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依据;二,“除本分成制”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三,对“除本分成制”实质的分析。
  • 论文
    沈克俭
    1985, 0(03): 0-0.
    随着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化,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展。为了科学地研究审计的理论和实务,对审计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审计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别,一般来说,可根据审计的范围、目的、时间、方式等,对审计进行分类。
  • 论文
    周家鑫
    1985, 0(03): 0-0.
    农村信用社由“官办”恢复民办后,新的管理体制如何确立,需要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重新认识和研究。
  • 论文
    尤其庆
    1985, 0(03): 0-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一,打破“大锅饭”,全面实行经济责任制;二,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三,重视奖惩兑现,调动职工积极性。
  • 论文
    张逮隆
    1985, 0(03): 0-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刻总结了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决定》是指导计划体制改革的纲领,是社会主义计划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 论文
    李皓
    1985, 0(03): 0-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还指出:“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决定》的这些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明确地解决了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学习体会。
  • 论文
    管益忻
    1985, 0(03): 0-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要建立一个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一个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以利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更大幅度、更有成效地运用经济杠杆,在“管大放小”的原则下,在控制住宏观平衡的前提下,把微观放开、搞活,就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了。有见于此,重新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深刻认识它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与计划调节的关系,就成为贯彻《决定》,推进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了。
  • 论文
    马振国
    1985, 0(03): 0-0.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宣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在他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主义释疑》等论文中,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中国革命起了重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立下了丰碑。
  • 论文
    李爽
    1985, 0(03): 0-0.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如果从本世纪初期美国一些大公司的巡回审计算起,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本世纪初到40年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二,从40年代到60年代以财务审计为主的阶段;三,60年代以后由财务审计发展到经营管理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