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财政税收
  • 财政税收
    樊勇;管淳
    2020, 0(8): 3-13.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回落态势,对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明显的制约。为促进企业投资,我国自2014年起陆续推出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笔者将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使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模型(PSMDID)验证加速折旧政策的投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将通过改善企业现金流对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对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以及处于不发达金融市场等高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激励作用更显著。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进一步放宽加速折旧政策的适用范围,并且制定差异化加速折旧激励政策。
  • 财政税收
    陈少强;郭骊
    2020, 0(8): 14-23.
    在规范PPP项目管理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财金〔2020〕13号)如期出台,此项制度的实施将对规范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工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以及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PPP项目具有周期长、交易结构复杂等特点,PPP项目绩效管理的不确定性问题突出。笔者基于PPP项目绩效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指标管理、评价标准、绩效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指出PPP项目相关主体行为不确定性风险应予以重视。为应对PPP项目绩效管理的不确定性风险,笔者从规范管理和创新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 金融保险
  • 金融保险
    张琳
    2020, 0(8): 24-32.
    笔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法相结合,首次研究中国银行体系主导型金融结构下,以股价和房价作为表现形式的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金融结构在此影响途径中的作用。首先,理论分析表明:资产价格会通过多种渠道及金融结构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金融结构在影响途径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结合理论机理及中国现实,将金融结构因素纳入到研究中,基于全新的变量选择与模型设置的多组VAR与SVAR模型实证结果均表明:除货币供给因素外,中国股价和一线城市(而非全国)房价均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股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于房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线城市房产的财富效应已超过替代效应。而中国银行体系主导型金融结构在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过程中,在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 金融保险
    尹力博;马丹蓉
    2020, 0(8): 33-44.
    笔者实证检验了A股市场是否存在动量效应的加速/减速效应,发现中长期股价减速上涨的赢家组合收益率高于加速上涨的赢家组合,中长期股价减速下跌的输家组合收益率低于加速下跌的输家组合。在此基础上,笔者构造了在中长期内能够取得稳定优于传统动量策略收益的减速动量策略,即买入减速赢家组合、卖空减速输家组合的套利交易策略,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持有期上给投资者带来显著超额收益,且该收益的波动率低于加速赢家/加速输家组合。笔者进一步揭示了处置效应是动量效应存在变速特征的重要原因。该文为投资者行为偏差直接影响动量组合收益提供了新的证据,对于深入理解A股的价格动量和反转的形成机制,有效实施市场监管与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启示。
  • 财务会计
  • 财务会计
    郝东洋;史莹莹;张天西
    2020, 0(8): 45-60.
    以CEO任期周期的“季节效应”理论为基础,本文利用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CEO任职周期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产生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内部控制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CEO任期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在任职初期股价崩盘风险较高但会逐步降低,而在任期接近结束时股价崩盘风险则会再度升高,在某一任职阶段股价崩盘风险会降至最低。同时,该U型关系在较差的CEO职业经验、较低的CEO业界声誉、CEO内部升任等情况下表现得更强;会计稳健性和非效率投资在该U型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盈余管理则并未发挥中介作用;高效率内部控制机制在有效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同时显著弱化了该U型关系。这表明,CEO在任期不同阶段对职业生涯和声誉的考虑会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和投资行为,进而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的周期性变化,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则能弱化这种周期性变化。本文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客观评价内部控制在降低股价波动风险中的作用,亦为监管者稳定证券市场秩序提供了新思路。
  • 财务会计
    刘嫦;孙洪锋;李丽丹
    2020, 0(8): 61-72.
    本文以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财务柔性对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财务柔性显著增强了公司成本粘性,财务柔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成本粘性大约上升101%个标准差。这一关系在融资约束较重的企业更显著,在代理冲突程度不同的企业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收入连续下降则弱化了两者间关系;中介机制表明,实物资本投资和创新投资是财务柔性作用于成本粘性的部分中介。上述结果表明,财务柔性主要通过调整成本路径增强成本粘性,没有证据支持财务柔性通过代理冲突和管理层乐观预期路径作用于成本粘性的观点。进一步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组检验显示,财务柔性与成本粘性的关系在民营企业和环境不确定性较高企业更加显著。文章的结论不仅明晰了财务柔性影响成本粘性的作用机理,也补充和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系列研究。
  • 理论经济
  • 理论经济
    迟香婷
    2020, 0(8): 73-85.
    本文在真实商业周期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家庭和融资约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家庭债务如何影响家庭消费。研究发现:对负债家庭而言,杠杆率的提高会带来短暂的财富效应,随后会更持久地挤出消费;家庭债务具有规模适度特性,以住房贷款为主的家庭债务杠杆对消费波动的放大效应边际递增,杠杆率水平越高,其通过家庭资产负债表效应对消费和经济波动的放大效应越明显;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会加剧经济波动,带来经济结构扭曲和家庭财富损失。结合我国当前家庭债务现状和经济发展要求,对居民杠杆的管理应当重视规模适度管理和增速控制,同时积极调整居民债务结构,严控信贷资金流向,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规范和鼓励消费金融发展,从而改善消费低迷的现状、提高家庭有效消费需求,实现消费质量提升和消费升级。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沈鹏熠;赵文军
    2020, 0(8): 86-99.
    尽管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在实践中已引起了重视,但在多渠道零售情境中关于两者的影响机制及其调节效应尚需从学术上厘清。笔者基于心理学和营销学相关理论分析,系统构建了商店形象契合、社会临场感、渠道使用模式对多渠道零售服务质量构成维度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产生调节影响的研究模型;针对中国零售情境中926个多渠道购物者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体服务质量、电子服务质量和整合服务质量对在线顾客忠诚意向均有积极影响;商店形象契合对实体服务质量、电子服务质量、整合服务质量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社会临场感对电子服务质量、整合服务质量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实体服务质量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渠道使用模式只对电子服务质量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实体服务质量、整合服务质量与在线顾客忠诚意向的关系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及其结论不仅在理论层面扩展了服务质量影响效应的研究领域、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而且对促进多渠道零售情境中的服务质量和顾客忠诚管理有重要启示作用。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
    肖挺
    2020, 0(8): 100-115.
    近年来我国诸多省份出现了倾一省之力做大城市的现象,这种行为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本文以2011年安徽省巢湖市行政拆分的案例作为自然实验的对象,通过合成控制法分析行政性做大合肥、芜湖以及马鞍山后区域经济增长的状况。研究指出,“三分巢湖”使得合肥与芜湖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更好的进步,其中合肥市获得了高于预期243个百分点的增速红利,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竞争力,但马鞍山整体上没有获得如预期的增速。合成控制法还指出周边如安庆等城市并未因合芜马城市圈的扩张而丧失竞争力,同样获得了更快的增速。被瓜分的巢湖大部分区域在拆分后增速甚至高于其新的依附城市。行政区划的优化有助于实现大小城市之间帕累托改进式的共赢,吸血论以及扶贫论均没有得到支持。本文从地缘以及政治角度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但研究仍指出行政区划的调整需谨慎考虑中小城市可能出现的被“虹吸”现象。
  • 专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防控
  • 专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防控
    方意;于渤;王炜
    2020, 0(8): 116-128.
    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前沿的带有动态窗口期的事件分析法,本文量化分析新冠疫情冲击对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自身风险及风险溢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作为负向冲击,新冠疫情会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带来显著的影响。冲击发生1~2天后各市场风险显著上升,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受到的影响最显著。在疫情事件发生之后5~8天,各市场受疫情影响逐渐缓解。第二,不同市场之间的溢出在新冠疫情的作用下有较大差异。在新冠疫情冲击初期,该冲击倾向于增强各市场间原有的替代效应或风险共振效应。在新冠疫情发生3~5天后,各市场风险溢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即风险共振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共同风险敞口、投资者资产配置和投资者情绪等机制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结合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框架针对突发性政策事件提出政策建议,以维持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